欢迎光临 董振堂事迹陈列馆!
董振堂事迹陈列馆
新闻资讯 最新公告
新闻资讯
路遥知马力——纪念董振堂将军牺牲86周年
发布日期:2023/1/20 16:57:54  已经浏览 929 次

红色河北:永远的怀念


保定军校,他立志寻求真理救国救民

宁都起义,他带领全军官兵走向光明

长征路上,他率领铁流后卫奋勇击敌

高台城头,他率部激战匪军血洒疆场

他就是董振堂将军

毛泽东评价他说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的革命队伍,就是需要这样的同志”

今天

是他牺牲86周年纪念日

让我们一起为他献花

共同缅怀董振堂将军

一起聆听董振堂将军的故事
领略他的革命风采

不恋荣华富贵,一心向往光明

董振堂,1895年出生于河北新河县一个农民家庭。少年聪颖,1917年考入北京清河陆军中学,1923年毕业于颇负盛名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投身于冯玉祥的西北军,因战功显赫,由排长逐级递升至师长。1930年,中原大战后被国民革命军收编,任第26路军第73旅旅长。


1931年,董振堂被调到江西“剿共”。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思想日益倾向革命。同年12月14日和赵博生、季振同等率领第26路军1.7万余官兵举行宁都起义,宣布加入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当时红一方面军实际上只有2.8万余人,第26路军1.7万余人,比红一方面军一半兵力还要多。加之当时又处在第三次反“围剿”后的关键时刻,这一前线起义对当时中国革命的意义十分重大。


起义部队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除了对国民党军队造成心理打击外,也鼓舞了中央苏区干部群众的精神士气。1.7万余人,1个军部、2个师部、6个旅部、11个整团,2万余件轻重武器、8部电台以及大批装备物资……中央苏区主力红军力量得到极大加强,从3万多人猛增到5万人,2万多件武器有力地改善了红军装备,各种物资也使处境艰难的中央苏区得到了及时补给。更为珍贵的是,起义部队带来的8部电台和40多名通信技术人员,使红军无线电通信事业实现了飞跃发展。

后来,董振堂亲笔撰写了《宁暴经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看清楚了国民党的欺骗、压迫、剥削,认清楚了唯有共产党终能为工农劳苦群众谋解放到底。”董振堂放着国民党的高官不做,不贪恋随手可享的富贵荣华,却选择了一条“吃苦受累”的艰辛之路,坚定追随中国共产党,誓将工农劳苦群众解放到底,在这条人间正道上奔走向前。

宁都起义后,董振堂带头撕掉了国民党军的帽花、胸章、领章,先后率部参加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战役和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屡立战功。曾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的红旗勋章。作为土地革命时期标志最高荣誉的一种奖章,红旗勋章所嘉奖的是为苏维埃政权英勇奋斗而作出突出贡献的红军指战员。由此可见,董振堂为革命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和功绩。

1932年,董振堂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把多年积攒下来的3000块银元全部作为党费上交。捐出这么多钱的行为,在红军中传开,也惊动了毛泽东。毛泽东亲自找他谈话,让他给自己留些钱,给家里也寄点。他说:“现在我当了红军,又入了党,留着这些钱也没有用了,我要把一切献给党,甚至连生命也献给党!”在毛泽东的百般劝说下,他才留下300块银元,其余全部作为了党费。

流血和牺牲就是为孩子的未来

1934年10月初,国民党军队推进到中央根据地的腹地。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也由瑞金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10月16日,各部队在雩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从17日开始,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长征。董振堂所率红5军团担任最艰苦的后卫任务。


长征途中,红军四渡赤水、北上长江时,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的妻子陈慧清临产。当时,中央纵队正以急行军的速度通过贵州境内的一个山口,陈慧清被抬到路边的一个草棚。因为难产,她痛得在地上打滚,发出撕心裂肺的叫声。她的身边只有几个小战士,连个医护人员都没有。别说手术,连最基本的消毒和药品都没有。

董必武和修养连连长侯政焦急地守候在一边。枪声越来越近,董必武对警卫员说,“告诉董振堂,这里生孩子,让他把敌人顶住!”

眼前的困难让董振堂有些揪心,也让这位素来精于指挥作战的老兵难以抉择。他明白,想摆脱敌人不难,但这兵荒马乱的,原本就难以保证陈慧清母子平安。如果要确保母子平安,就必须延长战斗,因为要是敌人的援兵赶到了,就会有更多的同志流血牺牲。考虑再三,董振堂咬紧牙关,下定决心。他立即找来39团团长吴克华,告诉他说,“生孩子要多长时间,你就给我顶多长时间!”吴克华坚定地点了点头,重新投入到激战之中。


仅仅1公里以外,董振堂与红军将士一起拼死作战。眼看着顶不住了,董振堂拎着枪冲回来问:到底还有多少时间能把孩子生下来?可是,没人能够回答。于是,董振堂再次冲入阵地,大声喊道:“你们一定要打出一个生孩子的时间来!”结果战士们死守了两个小时,硬是等陈慧清把孩子生了下来。

孩子终于出生了,许多英勇的红军战士却倒了下去。部队急于摆脱敌人,陈慧清也因身体虚弱而昏迷了过去。不久,陈慧清苏醒后,知道了一切,心中无限酸楚和愧疚。

战斗结束后,一些目睹战友流血牺牲的战士对陈慧清颇有微词,经过她身边,都露出不友好的神情,甚至怒目而视。有人抱怨说,为了一个孩子让一个团打阻击不值得。董振堂听到后大发雷霆。他说:“我们今天革命打仗,不就是为了他们的明天吗!”

一条毛毯里的深情厚谊

有这样一条写满岁月痕迹的紫红色毛毯,它不仅经历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更见证了红军部队里亲密战友之间的革命情谊,是开国元帅朱德一家的传家宝。朱德元帅的孙子朱和平接受采访时说:“这个毛毯其实很破,但是爷爷(朱德)奶奶(康克青)始终把这个毛毯当做一个宝贝,这个毛毯就是当年董振堂送给爷爷(朱德)的。”

宁都起义后,朱德总司令亲自从瑞金赶到宁都,看望并慰问红5军团官兵。董振堂与朱德一见如故, 相谈甚欢,就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做好下次反“围剿”等重要问题交流意见,竟然从早晨一直谈到了深夜,室外寒风阵阵,天上飘起片片雪花,异常寒冷。临别时,董振堂拿出了一件毛毯,要送给朱德抵御风寒。董振堂说:“总司令,这条毛毯是我用干净钱买的,可不是发的洋财,如不嫌旧的话请您一定收下。”朱德感动的接了过来。这条毛毯,深藏着董振堂对总司令的崇敬和关爱,融入了董振堂对共产党红军的景仰和忠诚。从此,朱德盖着这条毛毯,爬雪山、过草地,走完了万里长征路,直到陕北。

 


1936年冬天,路上冰封雪盖,风寒日冷,朱德就把这条毛毯送给去西安谈判的周恩来副主席,并向他讲述了这条毛毯的来历。抗日战争爆发后,周恩来又把这条与自己出生入死的毛毯回赠给奔赴抗日前线的朱德。有一次朱德在前线休息时,把毛毯铺在土炕上,由于警卫员把火炕烧的太旺,这条毛毯被烧了一个大洞,康克青用一块白布一针一线的把它缝补好。随后,朱德带着它南征北战,一直到全国解放,最后捐献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条毛毯,凝结着董振堂、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间的深厚情谊。

董振堂一生追随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悔为革命,为了让劳苦大众摆脱困窘的生活,为了给孩子们创造美好的明天,他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道路,不惧艰险,直至战死沙场。在董振堂将军的追悼会上,毛泽东曾深情地说:“他是一个好同志,是一个坚决革命的同志……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的革命队伍就是需要这样的同志……”

上一篇:省军区要文须副政委一行到西李家庄村调研督导——走进革命老区看乡村振兴
下一篇:坚决革命的同志——纪念董振堂将军牺牲86周年


微信公众号
陈列展览
成就贡献
纪念书籍
联系电话:
0319-4781844
园馆地址:
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振堂公园
版权所有:董振堂事迹陈列馆   技术支持:亿企网络  备案号:冀ICP备2023041657号-1